Menu Bar

2018年8月16日星期四

《像自由一樣美麗》特萊津囚徒的人文藝術教育:不管生活多窮也不能窮教育

林達:《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第二版(北京:生活 • 讀書 • 新知三聯書店,2013)。

——————————————————
《像自由一樣美麗》特萊津囚徒的
人文藝術教育:
不管生活多窮也不能窮教育
——————————————————

        《像自由一樣美麗:猶太人集中營遺存的兒童畫作》是由林達(丁鴻富、李曉琳夫婦合用的筆名)主要以史、詩、畫、編者之鑑賞為材料編成的著作,共分成「關於納粹和位於捷克特萊津的猶太人集中營」、「畫於特萊津集中營的作品集其小作者」二輯,於2007年出第一版,而後2013年則出了第二版。

        每個人在了解世界史時,世界第二大戰是不可跳過的課題,尤其有關納粹大屠殺猶太人的事件。不過,世界史大部分的編著如題以「世界」為軸,所以其內容往往因篇幅的限制而僅概括述之,有心人若要了解更多重大事件的細節就得另尋專著來補充世界史編著的不足,筆者認為《像自由一樣美麗》即是其一最佳的入門讀物。

        《像自由一樣美麗》的內容雖具概括性,但從整體與其編書的目的來看,編者篩選的內容不僅脈絡清晰且條理,亦集中敘述特萊津集中營(位於現在的捷克共和國)的各種人事物,例如原本只能容納六千人的特萊津卻關進了約六萬五千個猶太人作集中管理,從這數字上的對比,具體可知猶太人在特萊津接下來的日子,將過著一個人口擁擠及物質匱乏的生活環境,甚或能想像特萊津接下來的環境衛生將愈發惡劣,以致患疾病的風險提高。

        另外,此書的讀者群廣涉了兒童、青少年、成人,所以其文字比起一般的史書更淺白且易懂。書中第一輯「關於納粹和位於捷克特萊津的猶太人集中營」的內容主要圍繞著特萊津的大背景,為第二輯「畫於特萊津集中營的作品集其小作者」作完整的鋪陳與疏通,使讀者進入鑑賞兒童的詩作時,能深入其境並更能靠近詩畫所蘊含的時空現場,以及同理小作者們當下的心境寫照。

        第一輯只佔了全書的三分之一,其內容兼有客觀的史實資料和編者主觀的個人剪裁,並以編書的過程和希特勒的演講為始,敘述了猶太人遭遇的迫害(包括民族分化、人口運輸與管理、「徵收」財產、毒氣室殺害的方式及數量)、良善之人的愛莫能助、納粹如何包裝特萊津為「模範集中營」面對全世界的聚焦等事物為特萊津整體的大背景。至於人物特寫,書中提到的人物類型有政治家、學者、教育家、藝術家等專才,他們創立委員會,並且想盡辦法為特萊津的兒童爭取資源,以及如何避開監視的死角,暗中在兒童宿舍為兒童進行人文藝術的教育,給予他們「自治」的能力,其中影響兒童最大的人是弗利德 • 迪克-布朗德斯;她是個藝術家,亦是個兒童教育家,第二輯提及的四十七幅畫作皆與弗利德相關。

        事實上,自解救特萊津的猶太人以後,人們分別在閣樓裡和煤炭下發現了四千五百張由弗利德的學生在特萊津創作的畫作,第二輯的四十七幅畫作僅是編者從中挑選出來的一部分。這些畫作由筆者的淺見來看,特萊津的猶太兒童分別利用了鉛筆、蠟筆、廢紙的剪貼等有限資源,自由拼貼或畫出了他們眼中的特萊津、過去的懷念與悲傷,以及自身的文化信仰,以黯淡或明亮的顏色反映他們內心當下的色彩。尤其加上編者附上另些兒童的詩作,詩畫交融,進一步提高了詩、畫個別體現的情感色彩;可惜的是,這群具藝術天分的兒童,約一萬五千個十五歲以下的猶太兒童在特萊津解放以來,只倖存了一百多個。

        這令人悲傷即歎的數字對比,使筆者反觀現今社會的教育,為了趕上社會蓬勃的發展,而對小孩的積極和期待所產生的逼迫與壓抑,更是由悲生哀,另深體會魯迅無聲的吶喊:「救救孩子······」


2018.08.16  初稿

刊登於:
 1. 李金發:〈不管生活多窮也不能窮教育  特萊津囚徒的人文藝術教育〉《元智電子報》第861期(2018年08月16日)。

2018年7月30日星期一

旅臺學子的懵懂初體驗

與愉快的旅途小夥伴們/李金發   攝影
2018.07.06 攝於屏東迷路版的僞下淡水溪鐵橋😂

——————————————————
旅臺學子的懵懂初體驗
——————————————————

        今年的暑假,筆者和四位朋友共預設了七天六夜(7/6-7/12)的臺灣南部之旅,合租一輛汽車為代步工具,由屏東一路北上高雄、臺南,並且各別逗留了三天兩夜共室且共食共歡。

        我們五人皆是來自同一所馬來西亞大學學院的留臺雙聯生,來臺後分別就讀大學的地區卻相隔一定的距離:北部兩名(包括筆者)、中部一名、南部則有兩名。這次的南部行對我們來說不僅是個全新體驗,亦是個懵懂的初體驗,不論租車手續、交通工具與道路規畫、人生地不熟等,皆是我們身為外國人所不熟悉且要面對處理的情況。

        尤其在車子的設計與道路規畫方面,不僅是我們難以適應的交通環境,也是開車在路上的畏懼,害怕一個不小心即發生事故。而且我們的情況較緊張,惟有陳一人申請了國際駕照擔任主駕駛,所以我及其他三位必須嚴謹並協助陳行車,除幫忙觀察導航、車輛、道路的情況,也以陳的生理及精神狀況為優先。其實在租到車子之前,我們更是面對了處理租車手續時發生的問題。

        「計畫趕不上變化」這句俗話雖然說得好,已預設好的計畫即使無法每一分每一秒追上「變化」的腳步,不過就因為有事前的規畫,為「變化」突然的造訪打了安心劑,從混亂中尋找到另一條清晰的脈絡,在「變化」上做出相應的改變,這效應即在處理租車手續時發揮作用;如果當時我們無法順利完成租車手續,我們大可改動計畫的內容,由私家車的規畫轉換成適用於公共交通的行程。

        幸好,天公疼憨郎,最後我們順利租到了車子,而後旅途平安並於此執筆。即便這趟七日之旅的天氣熱了些,一些景點沒能去成,但一切可謂晴空萬里,尤其我們遊臺灣南部時人潮淡季,即如我們當初所願,能在平靜的旅途中安頓努力將近一年的疲憊和靈魂,然後加上到來臺後惟一最靠近家鄉的「臺灣最南點碑」聽太平洋的海浪聲,洗淘我們的身心,以此為旅臺之續。

        旅途中,吃喝玩樂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要素。對於我們來說,其實比起吃喝玩樂,我們更看重這次時隔將近一年的相聚,尤其難得聚集了分散於北、中、南的我們。平常,我們雖然能在臉書或其他的社交平臺上,從彼此分享的文字和照片中得對方的生活狀況,但相較於真正的相見,對方與「我」的近距離,不管是在車內或民宿,乃只限於當下的時間與空間才能夠感受到的氣色、呼吸、聲音和語氣等等,這些都是隔著電腦螢幕沒法體會的生命力。

        經過這趟休閒的談心旅程後,我們的生命力將又為自己所選擇的路,換上另一件旅者的兜帽繼續前進。

2018.07.30  初稿

刊登於:
1. 李金發:〈旅台學子的懵懂初體驗  與七天六夜的相聚之旅〉《元智電子報》第860期(2018年07月30日)。

2018年1月10日星期三

《瞰海》十二種「瞰海」的方式:瞰見海洋和我們的故事

故事編輯部主編:《瞰海:12種閱讀海洋與世界歷史的方法》(新北:廣場,2017)。

——————————————————
《瞰海》十二種「瞰海」的方式:
瞰見海洋和我們的故事
——————————————————

        《瞰海》於2017年8月出版。此書分成「想像之海」、「冒險旅程」、「海上貿易」、「港口城市」和「海洋資源」五輯,共收錄「故事編輯部」十二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研究者,以十二種不同角度與視野、以既淺顯易懂又有趣的方式,各別寫出十二篇有關海洋和人類互動的故事,再由「故事」的Emery負責結集文章編輯成書。

        《瞰海》封面似海洋的幽藍,幽藍裡藏著一隻僅露出尾巴於水面上的魚,許是鯨魚,但只要牠不浮出水面,人們對牠的想像將是無限伸展,如同海明威在《老人與海》留下許多的空白,拉開全書的想像張力,《瞰海》裡的作者,他們向海的探索亦然。

        或許這麼說非常俗套,可事實上,《瞰海》的文章確實皆有自己的精彩。書中,有三篇文章是筆者推薦的。其中,〈紙頁上的大海——東西方航海圖的發展歷程〉的作者以航海圖為敘述的軸心,頗有意思。航海圖對一般人來說,圖上的內容如同空白頁,有看卻沒有懂。不過,經由作者以各種航海圖的類型與其特徵,詳細闡述航海圖的演進與其作用後,不僅破除筆者既有的刻板印象,也透露了海上戰略對戰事的影響,即東西各國之間如何以「被間諜式測量」和「進行間諜式測量」學習他國的航海技術,並從中了解他國的地形、人口分佈等國情後,在萬全的戰略和準備下順利靠岸,輕而易舉地攻略他國。

        另外,〈令人致富的災難——十九世紀朝鮮人的「故意漂流」〉的內容特別有趣,且令人驚艷。作者以文獻史料為基礎,講述一個叫做高閑祿的朝鮮人因在某次出海經商,船載滿松木,計劃到濟州島做生意時,結果在途中發生意外,意外地漂流到中國。由明朝開始至清代,逐漸累積定型出一種國與國之間緊密的聯繫系統,這是一套處置國外漂流者的救助系統,使漂流到中國的高氏意外得到豐厚待遇,因此勾起貪念。回國後,他不僅找人組團一起「故漂」,而且也特意學了中文,好讓「故漂」至中國時,以惡魔般的細語,沿途結交甚或賄賂官員,從中謀取比原先損失的貨物更多的錢財,他就這樣「裝難民」成功三次。當然,高氏「故漂」的行為由於太過高調,給國家發現到,故此被判死刑,因為對國家來說,漂流者有洩漏國家情報的嫌疑。

        〈從討海人到木作匠師——阿盆的故事與近代鹿港的歷史縮影〉以小說的敘述形式、以自然環境和社會的變遷作切入點、以燈塔的意象為軸心,談論有關漁業的縮影,例如鹿港因為發生幾次的溪水氾濫,自然環境變遷後,鹿港人的生計由「漁獲」轉至耕鹽田和插「蚵架」維生。等到阿盆出世,漁業愈發衰落,甚或沒落。原本成績優秀的阿盆受邀當日治警察,由於父母的誡言,他放棄想當警察的念頭,從打零工轉至木匠,年復一年,成了當時公認的阿盆師。尤其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遷,即指二戰結束後,鹿港的木工業進入全盛期,木工業的老闆因此貪念愈發疊高,不僅加重業務消耗了員工的生命,亦剝削他們的薪資,使他們不得不「集體請假」,而起初帶頭的人是阿盆,最後也「辭職」他一人,換來其他人的生計,但這對他來說是值得犧牲的。惟一不變的燈塔則依舊反覆循環又「寧靜地照映船仔頭又再一次的夜幕」。

        而這燈塔照映海洋幽藍的彼端,投射人們總是對神秘產生想像且被吸引。筆者認為,不管是否真的有看過海洋,只要對海洋的想像和興趣燃而不滅,並如海水般與風同行,使自己的世界廣闊且無限延展開來。


2018.01.10  初稿

刊登於:
 1. 李金發:〈瞰見海洋和我們的故事  十二種「瞰海」的方式〉《元智電子報》第848期(2018年0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