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Bar

2019年2月22日星期五

旅遊聖地後的合艾

農曆新年下的合艾一隅/李金發  攝影
2019.02.06 攝於泰國合艾的按摩街

——————————————————
旅遊聖地後的合艾
——————————————————

        今年寒假,筆者回馬來西亞過春節時,從回馬隔天開始忙碌至除夕,在匆忙的十五天裡爲迎接新春作準備,而後用了這些勞力換來一趟泰國合艾(Hatyai)之旅。是的,這就是名副其實的員工假期,當然是和老闆們(父母親)一起去的。

        其實筆者去泰國的經驗不多,算上這一次,僅去過泰國兩次,第一次去了既偏鄉又悠閒自在的勿洞(Betong)。不過與合艾相較之下,湧入合艾的人潮顯然勝於勿洞;原本僅需五分鐘的車程卻因大排長龍的車輛,足足花了兩個小時才抵達目的地,而後又花了一小時在炎陽底下排隊「塞人」入境。

        從以上兩種「塞」的現象來說,說合艾是旅遊「聖」地也不爲過。或許因爲合艾是旅遊聖地的關係,到了那兒其實不難發現有許多藉此旅遊風氣順之謀生的身影。光是泰式按摩店,滿街都是,滿是能見在店門前招攬客人的店員,而且轉個角必遇按摩店,只是換了一個老闆在經營,換了一個店員在招攬。這便是合艾經由商業化、專業複製化後的風景之一。

        根據筆者淺薄的體驗,這些會在店門前招攬生意的按摩店,與其說「按摩」,用「按摸」形容他們的手藝會更加貼切,有些甚或賣的僅是氣氛,按摩師按壓的力道,按壓的是時間而非客人。吸取這次的教訓,作爲熟悉合艾的老鳥——父母親再也不理睬這些會招攬客人的按摩店。他倆的腦袋裡彷彿安裝了專屬於合艾的衛星導航系統,以他們熟悉的步伐自由穿梭在人潮中,走入他倆常光顧的老店。

        這家老店不像其他按摩店。老店門前沒有招攬客人的店員,客人的流動量或回流量自行一進一出,從未中斷過。外面有的只是數張桌椅的擺放,椅子上則坐了正輪流休息的按摩師,他們一邊聊天一邊儘可能提早吃著晚餐,爲下一波人潮作準備。另外,老店的費用相對其他按摩店貴了有些,但一分錢一分貨,按摩師按壓的力道不馬虎,甚至配合客人的感受及舒服與否,在力道上做輕重的調整,而且更不會在客人面前接起電話,和電話筒對岸的人說個不停,擾亂客人的清靜。

        誠然,見到一座城市的旅遊發展興盛是值得爲其高興的。不過,筆者認爲當一門專業或手藝經由商業化以後,應當把質量放在第一位,不能僅著重於客人的流動量,以及收入的數量,因爲這樣只能把握當下,而沒法握緊客人於未來的回流與其帶出店外的宣傳及其商機,也因此將時間累積下來的文化(泰式按摩)底蘊帶向崩壞的結局。


2019.02.22 初稿

刊登於:
1. 李金發:〈旅遊聖地後的合艾〉《元智電子報》第874期(2019年02月22日)。

2019年2月16日星期六

曾翎龍《吃時間》:當時間把我們吃掉時,我們也把時間給吃掉

曾翎龍:《吃時間》(雪蘭莪:有人,2018)。

——————————————————
曾翎龍《吃時間》:
當時間把我們吃掉時,我們也把時間給吃掉
——————————————————

        《吃時間》剛出版之際,光是名字就令我遐想,想說:「他(作者)是要如何把時間吃掉?」促使我的思考迴路開始在腦瓜內產生碰撞,逐漸延伸開來並連接起我過去讀過有關「把現實無法或不會吃掉的東西給吃掉」的作品。例如,日本小說家野村美月《文學少女》的天野遠子只要是紙張上的文字,都能放進口中咀嚼,並且吃出文章的「滋味」,如果是手稿更能吃出文章的「原汁原味」,無不令讀者蠢蠢欲動,想試抓把文章撕入嘴裡吃;馬華詩人羅羅〈中文的菜單〉將中文系課程比喻成餐桌上的菜餚,詩人筆下的每道科目分別能用舌尖嚐到「滋味」、身體(其實也包括了心靈)所能攝取到的「營養值」,以及可用不同的用餐方式享用中文系的科目,這種打破既定觀念的描繪,不僅讓大衆對中文系的刻板印象變得活潑,頗爲趣味,值得讓人一讀再讀。

        綜觀上述的例子,不難發現《文學少女》吃的對象是實體對象(成稿的文章),〈中文的菜單〉吃的則介於實體與抽象之間的對象(中文系的科目),但對於《吃時間》「吃時間」的抽象性,實在令人費解。不過,經由一讀,我發現「吃時間」具趣味性的同時,蘊涵了哲理的意味。原來作者所謂的「吃時間」老早就存在於人類的社會,是一種由古發生至今的現象,即創作人的一種日常。不論寫社論、專欄、散文、小說、拍電影等的創作人,只要是他們能夠利用承載時空的容器塑造、定格、保存時空的記憶,「它們都吃時間」,讀者亦然,閱讀和創作好比似當時間把我們吃掉的同時,我們也把時間給吃掉。

        在進入談吃《吃時間》前,吃貨吃的經驗值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自然會從食物美味的內涵延伸至菜餚的擺設,研究起擺盤之美。《吃時間》除了封面以水喻爲「流年似水」,水中的「河馬」更是屬於馬來西亞人(不管是華、馬來、印度人、原住民等民族)的約定俗成,即暗指馬來西亞第六任首相的夫人之裝扮與其形象。另外,《吃時間》的排版設計亦具作者(也是此書的編輯)的心思,例如目錄的標題能讓讀者一目瞭然作者的書寫對象與其內容的核心,翻至正文時,易發現大部分的正文標題與目錄的不一致,只有少部分的正文標題與目錄相同,例如正文以〈二十年味道〉爲題,目錄則是〈羅惹〉、正文爲〈大人的天空〉,目錄爲〈追債信〉、正文爲〈太陽與陰影之於詩人〉,目錄爲〈時間的玫瑰〉等,皆有相互的關係、切不斷的關聯性。

        以〈大人的天空〉爲例。〈大人的天空〉以「因工作關係常得接觸中學生」爲開始,從年輕一輩身上散發的青春荷爾蒙,連接起作者已到中年的事實。作者不得不承認已經和現代當下流行的文化、遣詞用字脫軌,同時已經不能像中學生無憂無慮地生活,因爲現實中的「那天收到稅務局追債信」是他身爲大人的焦慮,必須考慮「如何避過這筆債」,而且年輕的單純已失去且不回返,他思考的「問題也會變多,且未必能有解答。」至此,可見〈大人的天空〉與〈追債信〉具關聯性,作者以「大人的天空」和「中學生的青春」形成對比的同時,帶出大人爲「追債信」滿天飛的無奈,而這份無奈是苦澀的,是吃《吃時間》時必定嚐到的滋味。

        這份無奈的苦澀是作者的生活體現,大可從他身爲寫作人(包括寫詩、散文)、出版人的身份發現,而這份苦澀亦是他生命經驗的重要標記。作爲作家的苦澀,從〈半飽之地〉(下文將以正文的標題爲例)可發現作者爲何苦澀的蹤跡。作者在〈半飽之地〉反覆使用「彷彿」勾勒兒時記憶的家鄉,漸進至「現在家鄉的夜市」之時空現場,不僅無奈述說往日不在、「從前」與「當下」之異,也爲民族分化感到無奈,從原本的共同經營的夜市到「現居地儼然有分『馬來夜市』和『華人夜市』」、從原本竹枝雞和耳朵餅的並存到「竹枝雞和耳朵餅不能並存」。所以「彷彿已到隱世的年齡」的作者只在「童年的鄉愁」裊裊升起,他才會走進夜市買耳朵餅吃,促使自己暫時「回到了童年那貪婪無飽足的時光。」另外,〈追逐的遊戲〉的往日不再、談及自身的詩齡逐漸凋謝的〈鄭愁予與我〉、〈等待醫生〉的身體衰弱等篇章,都離不開作者以寫作人身份與馬來西亞社會、與自己的連結,進而帶出時間正把他、過去的存在給吃掉的感覺。

        再來是作爲出版人,作者在〈關於大壞狼及其他〉談得最爲深刻,亦最爲激動的一篇。〈關於大壞狼及其他〉的苦澀來自一家名爲「大壞狼」的書局,如其名之「壞」。「大壞狼」專門「找外國出版社買倉底書」,然後在馬來西亞的「The Mines閱讀大馬舒展」推出兩個箱子任裝的銷售配套,以馬幣九十九令吉九十仙(貶值書籍的原價)廉價銷售能「裝二三十本書」的大箱,以致「買書人越夜越美麗,也越墮落」,更進一步導致馬來西亞的其他書局和出版社陷入窘境,甚至深層影響馬來西亞閱讀人的消費意識。作者以出版人的身份爲此精確地分析:

一、如果一位讀者一年會讀二十本書,他一天就買了二十本,他再買書的慾望會降低(如果不是沒有)。二、如果一位讀者一年買書預算是二百令吉,他一次過買了二百令吉跳樓書,他再買一般定價書的可能就會降低(如果不是沒有)。三、如果一位讀者買慣了跳樓書,他會覺得一般書貴得買不下手。因爲跳樓書也不乏好書,打個比方,三塊錢一本跳樓黎紫書,等黎紫書出新書不跳樓賣三十塊,讀者就不買了。他要等她跳樓。

這種消費影響對作者作爲出版人來說,「大壞狼」的銷售策略和讀者的貪婪是在傷害馬來西亞整體的閱讀產業,甚或企圖與時間合作,預謀要吃掉馬來西亞的閱讀產業。至此,可見作者談及的內容無不感到無奈且憤慨,是苦澀之所在。此外,〈打雷公〉給予出版工作(排版、校對等)的苦難、〈蚊型出版人的後車箱〉以車子和身子的損傷表現了他出版夢「與現實的距離,夢一般似近還遠」、談及冷門的純文學和熱門的青少年小說之間所存在的普及落差的〈污染出版〉等篇章,讓我吃起來,無不感到苦澀之味,甚至爲馬來西亞出版業堪憂,逐漸理解爲何馬華文學難以受到廣泛的本地(馬來西亞)民衆接納。

        不過,從《吃時間》整體看,作者生活的苦澀雖然無奈是無奈了些,但他生活經由時間的拉長,他並不是一味被時間吃掉,他也透過生命所遇,利用文字把時間給吃掉,爲生活的苦澀帶來他成長的養分。例如作者在「輯二 • 一段旅程」透過旅行的過程體悟到生活中的哲理,和諧了作家常有的憂愁之情;「輯三 • 一本書」則透過閱讀經驗的累積,以及從學術研討上發現馬來西亞純文學的出版之可能性,繼續極力爲馬華文學出一份綿薄之力,他甚或在「輯五 • 一群人」提到朋友、寫作人、政治家、年輕人等人的身上,發覺他們各自的精神及秉持不卸的態度並從中學習,尋找屬於自己身爲寫作人該有的傲氣,以及他作爲出版人的精神、態度,即不能因社會大衆的需求而妥協,墮落成「大壞狼」。


2018.12.10  初稿
2019.01.28  修訂

** 2018年 榮獲「元智大學1071主題讀書會」中文組特優獎,以「雨林幻想曲」團名 **

圖源來自CITYPlus